白鸡冠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cv.Baijiguan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相传白鸡冠早于大红袍,明代已有白鸡冠,“朝廷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来源及分布
原产慧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武夷宫白蛇洞和隐屏峰蝙蝠洞有与白鸡冠齐名之树)
特征
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8.2 cm,长椭圆形“叶色略呈淡绿,幼叶薄绵绵如绸,其色浅绿而微显黄色,白鸡冠由此而得名”。叶面开展,叶肉与叶脉之间隆起,叶质较厚脆,叶缘平或微波,叶齿较稀浅钝,主脉粗显,叶尖渐尖或稍钝。芽叶肥壮、黄绿色,叶背茸毛厚密。花冠直径3.8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特性
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5%、茶多酚28.2%、咖啡碱2.9%。制乌龙茶,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品质优异,品种特有香型突出,“岩韵”显。蝙蝠洞、白蛇洞齐名白鸡冠,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茶农多有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适栽武夷岩茶区。
大红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