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香市
奕合香坊创始人—陆奕合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的中国人,以恢宏、博大、开放的盛唐之姿,迎接着周边各国的往来,继陆上丝绸之路上商旅接踵而至之后,海上香料之路也日益兴盛,各种进口香料鳞次栉比,种类繁多,香料的进口和市场交易达到空前的程度,香料生产及贸易繁荣促进了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丝路悠远,驼铃阵阵,香料这一珍品沿着丝绸之路散发着历史的幽香,越过楼兰古城,飘过雁门关,向东方探寻,弥漫在盛唐的中原大地上。那佛堂穹顶之上的氤氲环绕,那静谧一炷腾起的飘渺,如梦如幻,沁人心脾。香风满帆,百舸云集,满载着香料的波斯、大食、东南亚的贸易船只纷至沓来。
域外香料的大量输入与佛教的兴盛,香料来源呈现多样化的面貌,香料也成为唐代社会的重要贸易物资。上至皇权贵族,下至平常百姓,焚香已成为当时社会普遍风气,在这种风气熏染下,唐朝香料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本土出产有限,所以进口就成了唐朝香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外来香料在唐朝香料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人,东都洛阳即有一批中外商人组成的香行,专营香料的贩卖。佛教的兴盛对推动唐朝香料进口和出口乃至香文化的发展都极其重要的意义。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通过对南朝时期佛教兴盛情景的描述,衬托唐代以香供佛的事实,展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佛经和僧人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将香当作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与献礼。唐太宗、武则天都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中,法门寺就在唐朝成为了一代名寺。唐朝历代君王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三十年迎请一次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入宫供奉,从唐高宗第一次请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入宫供奉开始,唐朝一共进行了六次,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100多公里车马昼夜不绝,长安城万人空巷,倾城参加。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百官士庶沿街迎候。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供奉了大量金银器、香料、琉璃器、丝织品、法器。1987年再次开启法门寺地宫时,异香扑鼻,可见当时用香之巨。正是因为唐人对香料的喜爱,促成了香料贸易的兴盛。随着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的使用和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朝许多记载中,都有与香料交易相关的表述。香药之珍贵,从其首先通过朝贡在皇室中使用可见一斑。 龙脑香,观其名,就知其贵,与想象中主宰大海的龙联系起来,其实是今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一种高大树木中提取而来。贞观、开元年间都有朝贡龙脑香的记载。而龙脑之贵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本纪》下记载:“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据《玉堂闲话》记载,民间有诈骗者,以龙脑薰衣后假扮唐懿宗,骗取了安国寺的财产。唐皇室消费龙脑香数量之巨,远非少量的外邦供奉所能满足,所以就让广州市舶使等海船到来之后,在广州进行收市进奉。据阿拉伯文献记载,唐朝官方收购的龙脑香要支付的价格要比市场价高一倍,择优采购,文中这样描述:这是政府所需的物品,用最高的价格现钱购买,这一点是没有差错的。每一曼那的樟脑(即龙脑香)卖五十个“法库”,一法库合一千个铜钱,也就是说一曼那龙脑香价值5万文铜钱。这种樟脑,若不是政府去购买,而是自由买卖,则只有这个价格的一半。由此可见,龙脑香交易加个的昂贵,非一般人家可以消费的起。
龙涎香,在唐人诗文中屡次出现,白居易《游悟真寺诗》:“泓澄最深处,浮出蛟龙涎。侧身入其中,悬蹬尤险艰”。龙涎香是香料中的极品。据《游宦纪闻》卷七记载:“诸香中,龙涎最贵重,广州市值,每两不下百千,次等也五六十千,系蕃中禁榷之物,出大食国……龙涎入香,能收敛脑麝气,虽经数十年,香味仍在”唐代奢侈使用龙涎香的仅有同昌公主一人而已,“公主名取澄水帛以蘸之,挂于南轩,……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也。”可见龙涎香还有清凉消暑之效果。
海上香料之路的兴盛,使得唐朝当时出现了泉州、广州、扬州等大的贸易港口。始建于南朝的泉州港,在唐代已是中国四大港口之一,到后来宋元时期,更发展成与西方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市井十洲人”的多民族交汇之地,犹太商人雅各笔下的“光明之城”。而与泉州港交易最多的便是阿拉伯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写道:“阿拉伯的港口有任何一艘满载香料、药品和珍宝的船驶向天主教的世界,就一定有十艘在驶向中国的刺桐(泉州古称)”。广州港也是唐代香料交易的集散地。最能反应唐代广州港香药贸易盛况的是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尚东征传》,文中说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可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
风晨月夕,把重帘低下,焚一炉水沉,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大漠驼铃、白帆踏浪,那香料之路上的缕缕馨香带着我们追忆那灿若星河的古老文明,在西方香水大行其道的今天,世人应该都不会忘记有一份属于东方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之道”,毕竟,香料这一珍品,曾引动世界交易版图,而又蕴含文化,延绵纵贯古今。

-
